
在歌仔戲舞台上,小生扮相俊美、小旦氣質出眾,令人稱羨,不過在臺下與演出前,這些演員也有很多粗重工作要做,搭舞臺、排椅子、調燈光,全部自己來。全國廣播《生活AGOGO-傳統藝術的數位對話》節目,邀請素有南部歌仔戲天王小生美譽的秀琴歌劇團團長張秀琴,分享如何傳承歌仔戲文化,盼透過深耕本土,為藝術教育盡一份心力。
1986年,25歲的張秀琴一手創立秀琴歌劇團,不僅是劇團團長,更是南部歌仔戲三大天王之一。從內臺、外臺到電視歌仔戲,再踏入劇場演出,被形容是扮相俊美、唱功渾厚、演技精湛的她,總是勤懇踏實地完成每場表演,就像她的綽號「阿牛」,一頭在歌仔戲曲中耕耘的「牛」。
之所以叫「阿牛」,源自小時候很愛哭,哭聲像頭牛一樣「嘛嘛吼」,後來又跟著父母去裝臺、撤臺、搬戲箱,像個男孩子般蹦蹦跳跳、爬上爬下,「阿牛」這個綽號就這樣緊緊黏著她。她說,爸爸娶了四位太太,自己是第三位太太所生,我媽媽什麼都會演,包括小生、小旦、三花。
張秀琴學戲初期從跑龍套開始,一直到17、18歲,才被爸爸叫上唱臺了第一齣主角。回憶起小時候開始學戲,因為很愛翻跟斗的緣故,爸爸就特別請了一位老師教她各種武打身段,成熟後便演出《三國演義》等武打劇碼,至今仍寶刀未老。有趣的是,熱愛武戲的她,對花旦等女性行當顯得意興闌珊,「我從小就沒有想過我是仙女」張秀琴笑說。
即使張秀琴認識的字不多,但38年來她從未想過放棄,在背誦戲譜、走位上,下足苦工,受訪時直呼「阿娘喂,要背的東西好多喔!」但她始終正視它,這是張秀琴對歌仔戲、對傳統戲曲的使命,立志要一直傳承下去。
秀琴歌劇團的團址雖在臺南,但卻是在臺中成立的,對臺中有著密不可分的濃厚情感。談到草創初期,張秀琴說,全部都得自己來,不僅要會安裝電器、燈光音響,還要會打鼓、彈奏電子琴,十八般武藝無所不通,甚至為了團隊營運、團員生計,四處跟親友籌錢,她靠著如此強大的毅力與勇氣,一步一腳印地走出屬於自己的路。
張秀琴提到,秀琴歌劇團在2009推出的創新歌仔戲《阿育王》,劇情是這樣的,孔雀王朝第二代賓頭沙羅王在位時,產下眾多王子,所有優點都被阿育王子囊括,他文武雙全、智慧過人,阿育因此遭受其他王子厭惡與冷落,深怕權力與地位被阿育王子超越,皇兄蘇達摩竟暗中要刺殺阿育王子。孝順的阿育王子在母后勸說下離開險惡皇族雲遊四海,途中巧遇羯陵伽的公主,兩人墜入愛河,亂世中互相隱瞞身分私定終生,無奈接獲消息母后重病。阿育王子離開了愛人,又在滿心期待與愛人重逢時,得到的卻是愛人已慘死兵亂之中化為灰燼,此消息讓阿育王子猶如行屍走肉。
在《阿育王》中,由戲曲音樂工作者周以謙老師為該劇量身訂製的都馬調,張秀琴於專訪時原聲重現,除都馬調外,她更示範你我都相當熟悉的七字調《身騎白馬》,一開口便震驚全場,而主持人林菲也在秀琴團長的帶領下,唱出這屬於臺灣人的「國歌」。
「感謝文化部讓秀琴歌劇團走向國際舞台!」在2024巴黎奧運會上,秀琴歌劇團與薪傳歌仔戲劇團等團隊合作,在巴黎文化奧運上把歌仔戲帶進臺灣館,濃烈的臺灣色彩驚豔全場,廣受國際友人好評。張秀琴珍惜此次難得機會,期盼在傳統戲曲道路耕耘的年輕人,能把歌仔戲文化努力拼下去,好好守住臺灣人的傳統,並讓更多族群看到戲曲之美,不斷創新發揚、發光發熱。
記者陳建國/台中採訪報導
【聽 M Podcast】
【看 YouTube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