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radio-content-banner
2022-03-16
當心共病現象 乳癌婦人經身心治療走出憂鬱

在生活中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,若沒有適度的排解,就得注意焦慮、憂鬱情緒,尤其正在接受其他內外科疾病治療的人,更要特別當心「共病現象」所引發的焦慮和憂鬱。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朱柏全指出,日前收治一名60多歲女癌症病患,其被診斷為乳癌後情緒極為焦慮、坐立難安、難以入睡且毫無食慾,經調整作息、心理諮商及抗憂鬱/焦慮藥物治療後,一個月內憂鬱症狀明顯改善,不僅生活品質上升,對癌症治療也有顯著成效。

中山附醫身心科主任朱柏全表示,如果時常出現心情低落或沮喪、做事提不起勁、注意力或記憶力下降、睡不好或睡太多、吃不下或吃太多、整天疲倦缺乏活力、反應變慢或坐立難安、想法悲觀負面、甚至產生傷害自己的念頭,都是與憂鬱症有關的症狀。另外,焦慮症的表現,則是擔心或害怕有不好的事情發生、心情緊繃無法冷靜、頭暈、雙眼視力受影響、心跳加快或呼吸不順、心悸、肌肉緊繃、腸胃不適、胸悶、冒冷汗等皆為焦慮病徵,對患者產生極大壓力,嚴重甚至會喪失正常生活能力。

世界衛生組織(WHO)調查指出,全世界超過3億人患有憂鬱症,其中又有80萬人死於自殺。根據衛福部健保署110年最新統計,全台使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高達146萬餘人,女生的比例將近88萬人,男生則近59萬人,其中65歲以上的年齡層占44萬人為最多數的族群,正因老年人受到身體機能退化、患有其他疾病及意志消沉等影響,罹患憂鬱與焦慮的機率約是成人的兩倍高。

朱柏全說,精神疾病除了藥物治療,運動也是預防、治療和復健的良方,透過傾聽、同理、支持與陪伴,取代太過主觀的評斷更為重要,隨著患者感覺被了解、被支持,並明顯減少負面情緒時,進一步尋求身心科醫師診斷協助。但若症狀較為嚴重,成效不佳時,可經醫師評估是否接受「穿顱磁刺激法(rTMS)」治療,以提供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患者更多的治療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