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假冒檢警等公務員的詐騙手法近期持續猖獗,刑事警察局表示,高齡退休族群已成詐騙集團主要鎖定對象。根據統計,該類詐騙案件中,有高達66%的被害人年齡超過50歲,平均每案財損金額約282萬元,為目前各類詐騙中最高,刑事局提醒民眾多關心家中長輩,如遇可疑情況,應立即撥打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或110報案。
刑事局說明,假檢警詐騙常以「身分遭冒用」、「帳戶涉洗錢」等理由製造被害人恐慌,再假冒檢察官、警方等身分,要求被害人提供財產以供「監管」、「公證」為由,誘使其轉帳或變賣資產。根據今年6月5日至11日的統計,雖然假冒公務機構的案件數在所有詐騙類型中排名第八,但單案損失金額卻是所有詐騙之首,甚至接近常見假投資詐騙的兩倍。
警方指出,這類詐騙手法通常採匿名電話聯繫,先由自稱電信業者或戶政機關人員致電,稱被害人身分遭冒用,接著誘導加入假冒「165防騙宣導」等LINE帳號,再轉介給冒充警察或檢察官的人員,進一步以製作筆錄、查扣資產為由進行詐騙。
刑事局舉例,北部一名51歲林姓退休男子,去年接到自稱電信業者的未顯示來電,對方聲稱其個資遭盜用,還假借協助報案名義,引導他加入假冒「165防騙宣導」的LINE帳號。詐騙集團接著冒充警方與檢察官,要求林男每日回報行蹤,並稱要「公證資產」。林男信以為真,在恐懼壓力下透露名下股票、不動產等資產,依指示變賣股票、質借保單並設定土地抵押,最終遭詐約3,000萬元。直到今年6月初親自到派出所,才驚覺受騙。
刑事局指出,假檢警詐騙多搭配多重角色扮演與偽造文書,如傳票、公文書等,營造高度壓力與真實感,並要求被害人「配合偵查」、不得告知親友,藉以隔絕對外聯繫、降低懷疑。警方強調,檢警機關不會透過LINE、電話等通訊軟體聯繫民眾,也不會要求以電話製作筆錄或監管財產。常見詐騙關鍵字包括:「身分證遭冒用」、「偵查不公開」、「帳戶涉不法」、「監管帳戶」、「繳交公證金」等,民眾若接獲類似說詞的電話,應立即掛斷、冷靜判斷,並撥打165或110求證。
刑事局呼籲,家中長輩為高風險族群,民眾應主動協助其了解常見詐騙手法,加強家庭間溝通與警覺,共同防範詐騙侵害,守護辛苦累積的財產安全。